2012.11.14何香儒老師
法國兒童繪本導讀賞析~
法國童書的思考與美學創造力
時間:2012年11月14日 AM 9:30 – AM 11:30
地點:1樓階梯教室
出席人數:28人
記錄:小玲
整理上傳:家瑋
團務事項討論:
- 1.本次紀錄負責小組:第一組小玲
- 2.11/25(日)下午2:00-4:30 於林口靈糧堂,劉清彥老師講座,費用100元。
- 3.運動會穿著服裝:志工服。(11/15最新消息:志工服已經在輔導室,請自行取回,記得簽名)
- 4.12/4日故宮參訪人數26人。
集合時間:7:45集合 7:50準時出發
集合地點:頂好停車場旁( 熊八早餐店 )。
午餐及午遊地點:再另行通知或下星期三討論。
※ 大力感恩惠華安排車輛、惠華和淑君查詢餐廳及旅遊地點 ^^ 。
5.怡君因為有要事,無法固定參與每週三早上的課程,部落格以及讀書會主持需要有人承接:
由於惠華事務繁忙,由家瑋承接部落格工作
感謝黛君主持本學期讀書會。
要感謝小玲幾次幫忙收取上課費用,此次記錄用心詳盡又迅速傳送,
難怪越看越口愛~
要感謝素珍每次幫忙拍拍,留下珍貴的紀錄,偶爾還要影印資料
難怪越看越年輕~
大家雖然在兵慌馬亂中鼓掌請惠華幫忙部落格,但是她雖然沒有擔任幹部或組長,
對於咱故事團的熱情與貢獻是百分百的,事務繁忙的她真的分身乏術,
所以就由小的來為咱部落格操刀吧!
只要大家把標準降低一點,我想應該還是可勉強接受滴啦~ ^^
每次上課總能和老師討論和交流不一樣的觀點,下課還這麼認真的好學生,
當然是帶領我們讀書會的最佳人選囉!
這次要帶領我們看到和學習到什麼呢?
感恩黛君師姐勇敢承擔~
期待中.........
這位就是米奇巴克出版社藝術總監何香儒老師,也是今天要來為我們上法國兒童繪本導讀賞析的老師.
何老師會利用兩次上課,與大家分享法國圖畫書與其中所傳達的文化思想。
何香儒老師小檔案:
曾任職於兒童美術創意教學領域,喜歡和孩子一起玩藝術。
現為米奇巴克出版社藝術總監,負責選書規劃,並經常受邀在全省文化局
、圖書館及小學,為大人和小孩講述法國童書。同時也從事兒童繪本創作,
圖畫書《小小的旅行》曾入選信誼幼兒文學獎。
米奇巴克出版社小檔案:
米奇巴克出版社成立於2002年,名稱源自MagicBox音譯,
米奇巴克所出版的童書多數選譯自法國,以『哲學思考』與『藝術人文』為主。
目前國內童書出版以繪本、兒童文學、知識類百科為主流,但陪伴孩子在閱讀中思考的書很有限;
因此米奇巴克出版哲學童書,是因為我們希望孩子能透過「獨立思考」,成為一個尊重自己和他人
、關心世界、有熱情有夢想的人。
謝謝珮雯幫忙介紹.引薦.接送.開場白及Ending,她和老師是高中同學ㄝ~
老師將書一字排開,問我們被哪些書給吸引了?
<不會寫字的獅子>---吸引了我們大多數人第一眼的目光,
還有<巴黎的獅子>和<色彩的翅膀> 理由都是顏色和圖像..
老師說,很多人當有了文字能力時,便喪失了圖像能力
我們故事團卻還能保有圖像思考的能力
真是一群很棒的故事媽媽 (被誇獎的事一定得記錄下來 ^^)
老師帶領我們閱讀<不會寫字的獅子>
說故事並沒有特定的方法模式
最重要的是--自己對這本書有沒有感覺?喜不喜歡?
接著帶領<我是老大> <科技真是太神奇了><走進生命花園><巴黎的獅子>
經過導引,果然讓我們更清楚了解
法國兒童繪本和英美兒童繪本的不同之處
法國童書的入世精神:關心社會議題
英美童書則重視「人和人」的關係,
歐洲童書有較多的哲學思考-經常思索人和「社會」、「世界」的關係,人類存在的意義。
下課時間,大夥圍過來看書並討論中....
大家一起留下精進學習的回憶,為自己拍拍手
今天的課程真豐富,下周請繼續....
放上講義上很棒的觀點與佳句:
*不因讀者是小孩而「假設」或「猜測」兒童的喜好。
將小孩放在和大人同等的位置上與之對話,相信小孩的思考能力。
* 兒童觀點的圖畫書,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。
開放性思考,不是由大人教導孩子,而是大人小孩一起來討論-發生什麼事,
你看到了什麼?該如何解決 ?
* 我們只要是分享自己喜歡的書籍,自然而然會在分享的過程中,
將這本書的美好傳達給聽眾們,不用擔心是不是會講得不夠好,
不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。
*讓孩子們能夠快樂的閱讀,進而愛上閱讀,
建立終身學習的基礎,養成在生活中思考的習慣以及
和他人溝通與討論的能力。
* 在閱讀的過程中,透過不間斷的省思與溝通,可以了解小孩的潛能與專長,將其轉化成熱情。
在未來的社會中,重要的是「熱情」,而不是「熱門」,
美國前教育部長Richard Riley認為: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,在2004年時根本不存在。
熱門是一時的,熱情才是永久的。
*未來世界在等待的人才:
1.創造性思考、溝通與表達的能力、擁有終身學習的熱情與獨立思考的人格特質。
2.感性(美)與理性(思考)的能力,對世界和人關心。
20年後,你對孩子的期待,仍然和現在一樣嗎?
這個問題,值得大家好好思索一番......